為什麼我會感到如此難過?
悲傷歷程
我們需要為我們所失去的感到悲痛,才能從中恢復過來。
在災難發生後的某段時間裡,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深深的悲傷。在經歷創傷的過程中我們會失去很多東西,每當我們失去某物或某人時,悲傷是正常的,這種感覺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。明白這是悲傷歷程的一部分對我們是有幫助的。
傳道書上說:
“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務都有定時。生有時,死有時;栽種有時,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;殺戮有時,醫治有時;拆毀有時,建造有時;哭有時,笑有時;哀慟有時,跳舞有時;”(傳道書3:1-4)
我們需要為我們所失去的感到悲傷,才能從中恢復過來。
悲傷就像一場漫長的歷程。你可能可以通過下圖發現自己所經歷的所有感受。
1.村子1——否認與憤怒:
你也許會感到震驚或麻木,你也可能會拒絕接受失去的事實。你會生別人的氣、生自己的氣、生上帝的氣;你也行經常在想,“只要”我這樣或者那樣做了,就可以避免損失;你還可能會忘記吃飯,而且總是哭。
2.村子2——沒希望:
你可能缺乏精力,不想下床或照顧自己,你甚至會覺得沒有活下去的理由;你也許會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,或者用藥物、酒精或其他方式麻痺自我。即使你做了所有的努力也不能避免它的發生,但你還是會給自己定罪。
3.村子3——新的開始:
你會有種新生的感覺,覺得再次有了計劃、希望,也想與他人在一起。你記得發生了什麼事,但不再感覺像以前那樣痛苦了。
悲傷需要勇氣和精力
你身邊的人們,你所處的文化或者你內心的聲音,可能會試圖讓你跳過悲傷這個歷程。他們可能會說“堅強點!”、“不要哭!”、“要喜樂,你所愛的人與耶穌同在了!” 等等這類話。這會導致你走捷徑,我們把這稱為“假橋”,因為它承諾會簡化你的悲傷歷程和痛苦,但它不能把你帶到新的起點。
為了到達新的起點,你需要感受到失去所帶來的痛苦。重新開始需要改變你舊身份中的某個部分,這部分與你所失去的有關,例如:_______的母親,________的父親,________的主人。我們的頭腦很快就能理解這個過程,但我們的心卻很慢,傷口得到醫治需要時間。知道自己處於這個歷程中,可以幫助你對自己和他人保持耐心,但這不會消除你的痛苦。
當你悲傷的時候,你可能在上圖的“村子”之間來回走動,也許你跟別人的步調不一致,這很正常。但如果你覺得自己被困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任何進展,這時候你可能需要幫助。
悲傷需要人很大的勇氣和精力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格外累,就像詩篇裡的作者一樣。
“耶和華啊,求你可憐我,因為我軟弱。耶和華啊,求你醫治我,因為我的骨頭髮戰。我心也大大地驚惶。耶和華啊,你要到幾時才救我呢?耶和華啊,求你轉回搭救我!因你的慈愛拯救我。我因唉哼而困乏;我每夜流淚,把床榻漂起,把褥子濕透。我因憂愁眼睛乾癟,又因我一切的敵人眼睛昏花。你們一切作孽的人,離開我吧!因為耶和華聽了我哀哭的聲音。”(詩篇6:2-4,6-8)
以下這些做法可以幫助你從悲傷中得到醫治:
- 談談發生過什麼事以及你的感受,表達你的憤怒和悲傷。
- 要明白悲傷是正常的,而且這個過程需要時間。你不會總感覺像今天這樣,你的感覺可能每天都不一樣。
- 當你感到悲傷時,想想是失去了什麼導致的這種感覺。
- 如果所愛的人的遺體無法找到,可以安排一個聚會,公告他的死亡,並紀念一下死者的一生。
- 最後,當你準備好了,將你的痛苦交給上帝。你對自己失去的東西了解得越具體越好,例如,你可能失去了心愛的人,但也可能失去了收入、友誼、尊重或安全感,把自己所失去的逐個帶到上帝面前。
思考:
- 你開始悲傷歷程了嗎?你現在處於哪個“村子”?
- 你被困在其中一個“村子”中了嗎?你有沒有試著跳過某個“村子”?
- 你覺得和誰談論你的悲傷讓你更有安全感?
怎樣幫助孩子?
- 在環境安全的前提下,讓家人團聚。
- 盡可能恢復日常的活動。
- 聆聽孩子們的痛苦。通過鼓勵孩子們畫畫,並讓他們解釋畫的內容來談論他們的痛苦。
- 簡單地告訴他們事情的真相。孩子們對他們周遭事情的了解比大人們意識到的更多,他們傾向於用他們能懂的方式來拼湊漏掉的信息。
- 年幼的孩子常常能通過玩耍而不是通過說話來表達他們的感情,這對他們處理他們所經歷的痛苦有幫助。家長可以問他們在玩什麼,以及他們的感受。
- 尤其是在困難時期,家人應該每天抽出一些時間一起交談,一起為所發生的事情禱告,學習關於鼓勵或安慰的經文。
- 幫助老師和學校管理人員了解孩子的經歷。
- 青少年有不同的需求。他們可能需要一些個人空間或與同齡人在一起的時間,特別是在經歷了創傷事件之後。
- 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是有用的,特別是當他們的家庭遇到困難時。做一些有助於他們家庭生計的事情,這樣可以提醒他們自己是有價值的。
如果你、你的親人或朋友感到不堪重負,請閱讀以下內容:
超越苦難– 前言
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?
我該如何平復強烈的情緒?
我受創的心靈如何得到醫治?
在這種處境下,我該如何思想上帝?
展望未來
免責聲明: 本網站上的文章和感言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。本網站所載的任何資料,包括但不限於文字、圖形、圖像及其他資料,僅供參考。本網站上的任何材料均不能替代專業的財務或醫療建議。如果你有任何關於身體狀況或治療的問題,請尋求醫生或心理健康護理人員的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