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路上的考卷


当我们在书写时,其实是在坦诚自己的无知与局限,也是在承认过往的罪恶与过错。书写,是一种自我揭示与修正的过程。比起阅读,书写和绘画都更具挑战性。而考试,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书写。虽然古今中外都有以绘画或音乐为考试内容的情况,但书写始终是考试的主要方式,尤其在传统的文化体系中。

追溯考试的历史,它从未停止演变。有开卷,也有闭卷;有命题策论,也有标准化测试。古代考试多以论述为主,需要考官辨别优劣;现代考试则更偏重选择题和判断题,依赖标准答案,甚至可以借助机器批改。早在宋朝,中国就开始实行糊名制、誊录制、锁院制,力求公平。那时已有类似今日“无差别面试”的理念。民国时期既有全国统考,也有高校自主招生; “白卷英雄”张铁生参加的1973年高考,便是开卷考试,允许翻书查阅。遗憾的是,他作为生产队长无暇备考,留下了一张空白试卷。而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,考试制度仍不断变化,因此也难言“万能技巧”。

与其疲于备考,不如规律作息。科学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,往往比死读书更有利。语文成绩从60提到80,可能比数学从120提到140更容易;良好的学习环境——光线、座椅、温湿度等——确实重要,但对其过度追求,反而会适得其反。跨学科学习,如用英语学历史、用地理学经济,有时效率更高,但也需防止“学问太大而近于疯癫”。

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场漫长的考试,那么高考只是其中的一站。大学、职场、官场,都有考核机制。可以说,无论是如何维持家庭和睦、教养子女,还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,皆是一场场无形的考试。我们在“考生”与“考官”的角色之间不断切换。

历史中,不乏惊艳世人的“答卷”,如曹植的《洛神赋》、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。然而,哪怕才华横溢,也难免被卷入政治漩涡。学习、备考之道,首要是远离纷争与是非。否则,即便像袁腾飞、石国鹏那样博学多才,也难免被现实边缘化。因此,在学习抗战与解放战争历史时,毋须过度纠结中苏、中美、中日等复杂的国际关系;在数学史中,也不必计较积分究竟是牛顿还是莱布尼茨首创。许多正在发生的事,我们尚且难以理解,比如一场比赛的胜负、一个电器为何损坏,就如雾中看花、水中望月。

比考试本身更重要的,是你遇到的老师与同学。若能建立良好关系,人生路上就会多些知音、多些同行者。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,是身体的健康;而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的,则是心理的健康。如此你才能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一次次考试,不因一次成绩好而忘乎所以,也不因一次成绩差而妄自菲薄。

成绩之外,成长更重要 了解如何在压力中找到方向与平安——点击这里

作者

  • 小宋

    小宋是2个孩子的父亲。他在大学里学习了机械工程和振动噪声。他的爱好是骑自行车和参加读书会。

    查看全部文章

免责声明: 本网站上的文章和感言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。本网站所载的任何资料,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图形、图像及其他资料,仅供参考。本网站上的任何材料均不能替代专业的财务或医疗建议。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身体状况或治疗的问题,请寻求医生或心理健康护理人员的建议。

类似文章

帮你找当地教会

第一次经历基督教信仰?正在寻找可以了解基督教的教会?搬到一个新的城市,需要找到一个健康的教会?
平安路上希望帮助您找到适合您的聚会地点。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