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路上的考卷

當我們在書寫時,其實是在坦誠自己的無知與局限,也是在承認過往的罪惡與過錯。書寫,是一種自我揭示與修正的過程。比起閱讀,書寫和繪畫更具挑戰性。而考試,則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書寫。雖然古今中外都有以繪畫或音樂為考試內容的情況,但書寫始終是考試的主要方式,尤其是在傳統的文化體系中。
追溯考試的歷史,它從未停止演變。有開卷,也有閉卷;有命題策論,也有標準化測驗。古代考試多以論述為主,需要考官辨別優劣;現代考試則更偏重選擇題和判斷題,依賴標準答案,甚至可以藉助機器批改。早在宋朝,中國就開始實行糊名制、耆錄製、鎖院制,力求公平。當時已有類似今日「無差別面試」的理念。民國時期既有全國統考,也有大專院校自主招生; 「白卷英雄」張鐵生參加的1973年高考,便是開卷考試,允許翻書查閱。遺憾的是,他作為生產隊長無暇備考,留下了一張空白試卷。而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,考試制度仍不斷變化,因此也難言「萬能技巧」。
與其疲於備考,不如規律作息。科學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,往往比死讀書更有利。語文成績從60提到80,可能比數學從120提到140更容易;良好的學習環境——光線、座椅、溫濕度等——確實重要,但對其過度追求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跨學科學習,如用英語學歷史、用地理經濟,有時效率更高,但也需防止「學問太大而近於瘋癲」。
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漫長的考試,那麼高考只是其中的一站。大學、職場、官場,都有考核機制。可以說,無論是如何維持家庭和睦、教養子女,或是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,皆是一場場無形的考試。我們在「考生」與「考官」的角色之間不斷切換。
歷史中,不乏驚艷世人的“答案”,如曹植的《洛神賦》、王勃的《滕王閣序》。然而,即使才華洋溢,也難免被捲入政治漩渦。學習、準備之道,首要是遠離紛爭與是非。否則,即便像袁騰飛、石國鵬那樣博學多才,也難免被現實邊緣化。因此,在學習抗戰與解放戰爭歷史時,毋須過度糾結中蘇、中美、中日等複雜的國際關係;在數學史中,也不必計較積分究竟是牛頓還是萊布尼茨首創。許多正在發生的事,我們尚且難以理解,例如一場比賽的勝負、一個電器為何損壞,就如霧中看花、水中望月。
比考試本身更重要的,是你遇到的老師與同學。若能建立良好關係,人生路上就會多些知音、多些同行者。比考試成績更重要的,是身體的健康;而比身體健康更重要的,則是心理的健康。如此你才能坦然面對人生路上的一次次考試,不因一次成績好而忘乎所以,也不因一次成績差而妄自菲薄。
成績之外,成長更重要了解如何在壓力中找到方向與平安——點擊這裡。
免責聲明: 本網站上的文章和感言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。本網站所載的任何資料,包括但不限於文字、圖形、圖像及其他資料,僅供參考。本網站上的任何材料均不能替代專業的財務或醫療建議。如果你有任何關於身體狀況或治療的問題,請尋求醫生或心理健康護理人員的建議。